搜吧 - 智能搜索
  • 他说,乡村振兴不容易,村干部想带着村里谋发展,需要突破创新和政策支持。如今家里经济不愁,孩子们也有自己的事业,企业少挣点钱,经济效益差一点不影响大局。 在村里干事业,看着家乡一天天的变化,他也觉得特别有成就感。现在就希望村里能找准可持续发展的路径。
  • 【特别关注】“亿元村”的闯与变

    回想起每一次迈出“关键一步”的抉择,青光村党委书记、村委会主任王晓东总是感慨良深:“2009年,北辰开发区建设天津医药医疗器械工业园,征用了我们村2000多亩土地,征地补偿款将近两个亿,数目可观。看到其他村有分补偿款的先例,村里人就都盼着把这笔钱给大伙儿分了算...

  • 从一个外出闯荡的“打工仔”,到一个开办多家公司的“掌门人”,他专心专注一项事业,深耕装备制造,终于迎来高光时刻。 身为游子,他初心不改,念念不忘家乡情,发展如日中天之时,毅然选择回乡创业,为促进经济发展、推动乡村振兴贡献一份力量。 他就是谷城县土生土长的民营企业家、外出乡贤陈波。
  • 在江西省新余市,有一位亿万富翁回到家乡后,找到村里的干部,提出要将整个村庄的房屋拆掉。村干部对此感到困惑,直到这位亿万富翁向他们说明自己的计划,所有村民都纷纷表示支持并表示高兴。这位亿万富翁是熊水华,一位从家乡走出去的农民企业家,他联合几位兄弟,共同投资了3600万元,为家乡的村民建造了18栋72套联排别墅。
  • 40岁那年,经过多年打拼的许家印创立了恒大集团。当时他刚完成第一个房地产项目,身家不过数百万。即便如此,他始终没有忘记家乡的养育之恩,回乡后便捐出100万元重建村小学。这所更名为家印小学的校舍,历经二十余载风雨,至今仍坚固如初。 进入新世纪,随着中国经济腾飞,许家印的事业也蒸蒸日上。他不仅斥资1亿元兴建家印中学,还设立多项奖学金资助贫困学子
  • 已是冬日时节,杭州的秋色才姗姗来迟,赤橙黄绿在碧蓝的天空下,像打翻了调色盘,怎一个美字了得。75岁的孙吉林老人,个人投资一亿多元,在杭州市临安区天目山镇一都村这座有着500余年历史的古老村落里建设新农村。他像个老农民,脸晒得黑黑的。
  • 15年前,应村民的强烈要求,也因身为山泉人的不服气、不认输,在外办企业做得风生水起的李全兴回村参加村干部选举。在他的带领下,15年间,山泉村从一个负债4700万元的问题村、落后村,到2022年实现村级收入8300万元、村集体净资产6.17亿元,村民年人均收入超9万元,一幅产业兴旺、生态宜居、乡风文明、治理有效、生活...
  • 李则民是土生土长的长寿人,资产上亿元,5年前退出给他带来滚滚财富的建筑行业,回到生养他的八字村,迄今投入1亿多元让荒地换新颜。今年,他依靠自己摸索出的绿色种植模式,在明月山下曾经撂荒的田里收获300多吨大米。 近日,记者来到长寿区云台镇八字村,见到了这位可亲可敬的老人。“我要种绿色水稻种,让大家都吃到更...
  • 隆回向长江:改变向家,造福隆回,连接世界!

    前一段时间一个3岁的男孩,初生牛犊不怕虎,骑着滑板车从隆回去广州找妈妈,让全网心酸,不就是家乡没有就业岗位,造成母子分离,造就无数留守儿童。 能够改变家乡的企业家值得点赞。 千万投资,让穷山沟换新颜 十年前,向家村还是隆回县有名的特困村,95户建档...

  • 听到这个消息,老蔡的家人和亲友都不赞同,“都快60岁的人了,工厂办得好好的,跑去蹚那浑水干什么?村里的事太难做,弄得好是应该的,弄不好就要被人骂。再说,村里那么穷,怎么搞得好?” 有感于村民们的信任,以及对家乡的深厚感情,老蔡最终决定:将企业交给儿女打理,自己回到村里,带着村民一起干。 上任后的老...